界面新闻记者 |
开源证券三年上市长跑终折戟。
6月28日,深交所一则公告为开源证券上市征程画上句点。公告显示,因保荐人国联民生证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决定终止开源证券发行上市审核。
对此,界面新闻记者就IPO终止后的后续安排联系开源证券方面,截至发稿,尚未得到该公司回应。
时间回溯至2022年7月,开源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主板上市申请,2023年3月注册制平移后获深交所受理,仅一个月后即收到审核问询,但直至终止前,开源证券始终未予回复。
事实上,2023年1月,证监会已就净佣金率高于行业、自营收益波动大、资管规模下滑、投行收入不稳等问题下发了反馈意见。
开源证券计划募资40亿元补充资本金,以提升经纪、投行等核心业务能力。截至2024年末,其总资产541亿元、净资产187亿元,行业排名分别为46位、38位。
成立于1994年的开源证券,前身为陕西省财政厅国债服务部,深厚的地方基因使其股权结构呈现鲜明特征。截至目前,开源证券控股股东为陕煤集团,实控人为陕西省国资委,前十大股东中有6家为陕西国有企业。立足西部的定位使其在区域市场具备优势,但也面临全国性竞争的压力。
界面新闻记者从Choice金融终端了解到,2021年至2024年年中,开源证券经纪业务利润从1.92亿元骤降至0.1亿元,代理买卖佣金收入从2.42亿元缩水至0.85亿元。
佣金率方面,开源证券2021年净佣金率为0.2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至2024年上半年已降至0.15‰,接近行业水平。对此,公司解释称,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需通过降低佣金率获取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公司近年来强化经济发达地区分支机构布局,而这些地区经纪业务竞争激烈,平均佣金率低于陕西省内,拉低了整体水平。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拥有47家分公司和42家营业部,经营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及周边地区,区域优势显著。
“背后是牺牲费率换取市场份额的无奈。经济发达地区分支机构的低佣金率业务占比提升,直接拉低了该公司的整体收益。”有券商非银分析师对界面新闻分析。
与经纪业务颓势形成反差的是开源证券投行业务的强势支撑。 据招股说明书,2021年到2024年中,公司投行业务营业利润占比分别为45.69%、 48.93%、46.24%和 38.18%。 其中北交所与新三板业务构成核心竞争力。开源证券已多年蝉联新三板挂牌项目数量榜首,北交所设立后更形成差异化优势。
但高速发展的同时,投行业务合规性也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2024年10月18日,证监会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将开源证券推向舆论漩涡。
因在债券承销业务中存在多项严重违规,监管决定自2024年10月17日至2025年4月16日暂停其债券承销业务。这为期半年的“业务冰封”,成为近年来券商行业罕见的重罚案例。
根据调查,证监会指出,开源证券在执业过程中存在三重违规:在个别公司债券项目中未履行勤勉尽责义务,致使募集说明书出现误导性陈述;承销绿色债券时核查把关形同虚设,纵容发行人违规融资、重复融资,甚至出现绿色项目资金被挪用于其他用途的严重问题;多个投行项目质控环节失效,核查流程流于形式。这些行为不仅违反《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更对债券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造成损害。
业务暂停直接导致开源证券85亿元债券项目被迫取消发行,其中“24中SC1”“24中证C2”“24洞庭04”“24洞庭03”等重点项目悉数搁浅。
据上述行业分析师粗略计算,按行业平均承销费率计算,此次暂停或将导致公司直接损失数千万元投行收入。他进一步对界面新闻表示,“更严峻的是,在业务停摆期间,开源证券无法参与新的债券承销投标,客户资源流失风险陡增,部分长期合作企业或将更换主承销商。”
“债券承销是券商投行的重要收入支柱,半年暂停相当于打断了业务脊梁。”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分析,“开源证券2023年债券承销收入占投行总营收比例高达30%,按照这个业务贡献度,此次处罚将对2024至2025年投行业务收入产生持续性冲击。而绿色债券违规事件更可能影响其在ESG业务领域的市场信任度,后续修复声誉需付出巨大成本。”
一方面是债券承销的合规危机,另一方面开源证券IPO保荐业务又现“滑铁卢”。界面新闻记者梳理Choice金融终端发现,2024年开源证券保荐的IPO项目撤否率高达76.47%,即在申报的17个项目中,仅有4家通过审核,其余13家或主动撤回或被否。更值得警惕的是,此前已上市的保荐项目中,多家企业出现业绩“变脸”,上市首年净利润同比降幅超过50%。
据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开源证券曾在招股书中披露的12家股票保荐与承销业务主要项目中,超半数企业上市后不久业绩即出现明显下滑,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其中,五家公司更是陷入营收、利润双降的困境。
以天润科技(430564.BJ)为例,这家于2022年6月17日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在上市前呈现出良好的业绩增长势头。2020至2022年,其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73亿元、1.97亿元、2.23亿元;扣非净利润也从0.28亿元稳步增长至0.32亿元。然而,进入2023年,天润科技业绩却急转直下,营业收入骤降至1.55亿元,同比大幅下跌超三成,甚至低于2020年水平;扣非净利润更是由盈转亏,录得-0.07亿元。
在IPO阶段,天润科技与开源证券就暴露出一系列低级问题。北交所在第二轮审核问询函中明确指出,该项目存在信息披露错误,部分文字表述与表格内容前后矛盾,表格披露混乱,且问询回复正文中出现多个表格重叠覆盖,导致内容无法正常读取;同时,还遗漏了关于募投项目的相关问题答复。为此,北交所要求开源证券就上述执业质量问题的核查过程及结论,详细说明质控及内核的有效性。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2022年4月15日上市的七丰精工(873169.BJ),作为中高端紧固件生产、研发、销售企业,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17%,扣非净利润更是下滑43.33%。
2023年4月6日登陆资本市场的花溪科技(872895.BJ),2023年营收同比下降43.32%,扣非净利润暴跌92.86%。巨能股份(871478.BJ)在2023年上市后,营收、扣非净利润同比降幅分别达到21.16%、84.07%。还有2023年12月26日在创业板上市的国际复材(301526.SZ),2023年营收下滑9.35%,扣非净利润直接腰斩,跌幅高达58.19%。
“高撤否率与业绩变脸相互印证,反映出投行业务质控体系的失效。”上述投行人士对界面新闻指出,“在注册制背景下,监管对保荐机构的‘看门人’职责要求愈发严格,开源证券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个案失误,更可能涉及执业理念和内控机制的根本缺陷。”
“内控失效本质上是公司治理问题。”上述非银分析师告诉界面新闻,“开源证券作为陕西省属券商,股权结构集中于国有资本,但市场化激励与合规约束机制的失衡,可能导致业务扩张与风险管控的脱节。”
截至目前,除开源证券外,资本市场上还有东莞证券、渤海证券、财信证券、华龙证券4家券商在冲刺上市。本次IPO终止会对开源证券接下来的业务经营和战略发展方向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