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刊40卷第五期发表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的文章《比亚迪:以融合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王传福文章在摘要部分写道:比亚迪公司在30年的发展实践中,秉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发展理念,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从电池制造起步,到整车研发引领,再到轨道交通创新,不断深化融合发展,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文章以比亚迪公司推动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为主线,总结了“技术基因”“垂直整合、集成创新”“精准战略”“人才引擎”“绿色引领”五大特征,并结合未来发展需要,就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出了相关思考。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王传福此文主要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从比亚迪创新发展之路看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对融合创新特征的认识与经验”“关于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的思考”。
除了介绍比亚迪的发展历程,王传福在第三部分写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他在文章中写道: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无论在技术水平还是产业体系上,都取得了阶段性领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全球竞争加剧,中国企业正在进入技术“无人区”。在这种背景下,单纯依靠工程技术的叠加和应用创新已难以支撑未来10年、20年的发展需要。必须未雨绸缪,把基础研究作为企业战略内容系统布局。基础研究决定了企业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企业在未来产业变革中能走多远、立多高。
文章认为,越是进入“无人区”,越要加强基础研究,越要在核心机理、底层原理上掌握主动权。否则,一旦技术代际更替到来,企业失去的是整个时代。比亚迪已经建立开展基础研究的机制,将在巩固现有技术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以融合创新为动力,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变革中不断产出重大创新。
王传福还谈到了人才培养问题,他写道: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大量工程师型、交叉复合型、应用导向型的人才,也需要有扎实理论功底的原始创新人才。
王传福文章认为,然而,人才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特别是在新兴领域,人才培养周期长、实践要求高,单靠企业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才引进问题,更需要通过与科学界的深度合作,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人才联合培养和流动机制。未来,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体系建设,打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之间的通道,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公开资料显示,王传福,男,汉族,1966年2月生,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同年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1990年毕业后留院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比亚迪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制造商,2003年进入汽车行业,现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比亚迪电子(国际)有限公司主席。
2019年,王传福曾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名单,不过最终落选。
《中国科学院院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以战略与决策研究为主的智库类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是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点媒体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自小橙子的城堡,本文标题:《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中科院院刊发文,呼吁加强基础研究》